查看原文
其他

雍城文苑 || 鲁 旭:那片芦苇林

2017-03-31 鲁 旭 时光捡漏


作  者:鲁  旭

图  片:来自网络

来  源:【时光捡漏】——一个不善于追热点,博眼球,只想静静地讲普通人的柴米油盐的琐碎家常、用镜头记录平常生活、偶尔发发牢骚,偶尔转述别人故事的公众号!

投  稿:13772706338@139.com【原创文字】




那片芦苇林

文  | 鲁 旭

人对大自然的万物总有偏爱。北宋大儒周敦颐就曾说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对花没有偏爱,却异常喜欢名不见经传的芦苇。

芦苇在很大程度上像竹子,也是有着一根纵横绞缠的地下茎,也是直直的生长,也是不侧不倚,也是内空外直的杆,也是直指蓝天的性格。它对自己的要求甚至比竹子还严格,只要顶部不受伤枯死,其它茎节绝不生出枝蔓。从长出来就那么直直的一个杆儿,到顶上才开出一小穗苍白的散乱的花穗。它既不能栽之于盆而赏其繁花,亦不能植之庭院趁其阴凉,更不能经严霜酷雪而不凋。它像庄稼一样,在秋季开花,未到冬季便结束短暂的一生。因而,对于以观赏为目的的文人雅士来说,它可谓一无是处。也许因为我够不上文人雅士的缘故吧,我却于既非名花也非碧草的芦苇情有独钟。特别是在这些年芦苇地逐渐减少之后,我却每每于睡梦之中游历芦苇地。

我的童年以至少年时代,就与芦苇结下了不解之缘。家乡的村子后边有一条南北不足一里,东西绵延不绝的大沟,蜿蜒的雍河就在那里流淌。雍河不大,河道也就两三步宽。虽然水流不大,却有着宽阔的河床。从远古走来的无数个世纪里,雍河用洪水这把柔轫的钝刀,硬是在平展的关中平原上割开了一道二三百步宽的口子。干旱少雨的时候,它缩回河床里,清清浅浅地那么流着,温顺得像头小鹿。可每逢雨季来临,它就会原形毕露,发起洪水。这时候,那二三百步宽的河床里全是滔滔浊浪,水深就有三四米,洪水有时还会漫到村子里来。家乡人称洪水为“发大水”。狂怒的水流恣意地吼着,喷着泡沫,带着泥沙,卷着柴草,奔涌而下,一泻千里。那阵势虽够不上“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在这西北旱原上,却也称得起大观。村子西边通往府城的官道上有座三孔石桥,平时也挺壮观,每逢发大水的时候,水流便与桥齐平,那喧嚣着的浪头还不停地拍打着桥栏,似乎随时都会蹿到桥上来。洪水一下来,乡亲们便都站在高处观看,胆大些的还会站到石桥上去,让咆哮的浊浪带走心中郁积已久的郁闷。

大水只有在秋季里才发,平时是见不到的。不发大水的时候,那宽阔的沟道里长年湿湿的,在地上站一小会儿,布鞋的底子就会湿透。沟道里种不成庄稼,却长满了芦苇,当地人称为苇子。古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这片芦苇林,村子里的人便打上了芦苇的主意。我家住在苇子地边,祖辈都经营苇萡。从记事起,我就在裹满银灰色苇花的苇叶堆里滚,直到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一直没有离开过芦苇,身上也没有断过芦花。

芦苇是多年生植物,河里的冰融尽的时候,向阳处的芦苇就悄悄地探出红红的像毛笔头一样的芦笋。起初,你并没有意识到那是芦苇出来了,只是远远望去,感觉那块地呈现出了淡淡的、温润的红色,你会意识到这是春天来了。直到芦笋绽开了兔子耳朵似的第一片叶子,你才注意到那是芦苇出来了。芦苇出笋的时候,其它水草也就开始和它抢夺地盘,那宽阔的湿地也就由淡淡的红色变成了嫩绿。地上一有了绿色,青蛙们也不知从哪儿钻了出来,时不时地敲起了蛙鼓。于是,这块地就活了起来。


苇子一天天长高,蛙鼓也一天比一天更响。直到后来,那蛙鼓响成了一片,你甚至找不到那些声音是从哪儿发出来的。特别是在下雨之前,白天那蛙鼓会聒得你心烦,晚上会聒得你睡不着觉。小的时候我以为这聒人的蛙鼓是青蛙们在开歌唱大会,就像我们六一时的歌咏大会一样。长大以后,我才知道这是青蛙们在谈情说爱。处于上世纪那个思想不自由的年代,我甚至有点羡慕这些可以大声表达自己感情的青蛙。

有芦苇生长的季节芦苇地一直是活着的。青蛙们找到自己的如意伴侣之后,就开始销声匿迹,甜甜蜜蜜地去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时候,芦苇已经长到多半人高,成了密不通风的芦苇林。也不知哪一天,你就会听见一种非常圆润的鸟叫声:“呱呱啼——,呱呱啼——”。听见这声音,老人们脸上就会透出喜色,说:“苇呱呱来了,麦子该打花了。”

苇呱呱是当地人对一种候鸟的称呼,它比麻雀大不了多少,也是那种灰黄色,只是它尾巴长些,没有麻雀透明度央上的斑点,显着比麻雀机灵些,好看些。它只在芦苇林中做窝,几乎不到人家院子里去。它来的时候苇叶儿就能卷芦笛吹了。还没上学的孩子们都卷了芦笛吱吱哇哇地吹,而已经当上小学生的大孩子则钻到芦苇林里去追寻苇呱呱。可我们找到的只是它的蛋,从来没有人抓住过鸟。苇呱呱飞得像射出的箭一样,我想不通,芦苇是那么茂密,也不知它是怎么躲开的。为了寻找苇呱呱的窝,我们往往在芦苇林里转得迷了方向,这时就只有向天上看,寻找高出芦苇好多的柳树,它是长在河水边的,到了它跟前,我们也就可以回家了。

那时农家活路多,大人们都忙着挣工分,是顾不上搂柴割草这些活的,只有没有孩子的人家才由大人出面去干这些事。一年四季,我们除过上学,闲余时间几乎都在这块苇子地里度过。春天到秋天有草的时节,我们就到苇子地里去给猪、羊割草。当然,只要你割的草够猪、羊吃,大人们是不计较你在苇子地里玩的。扁担曾是嫩竹笋,他们也是从那个年龄过来的,也知道贪玩是孩子的天性。那时虽然孩子多,可一个个都是爹娘的宝贝。其实,我们干的这些事,只不过是在重复他们的过去罢了。

进入夏历四月以后,村里的人便悄悄地进入苇子地课苇叶。课苇叶就是掰苇叶,乡亲们叫“课苇叶”,是说不能把一要苇子上的叶掰尽了,那样苇子就死了。课苇叶时只能像收税一样掰取少量的叶子。苇叶是北方人包棕子的唯一用材,端五快到了,这时苇叶能卖上好价钱。这时候,人们都想去课苇叶,生产队怕苇子受损,就派人看护,因而课苇叶的人就趁吃饭的时候悄悄地去课。可孩子们不同,为了给自己挣几毛零花钱,他们以割草的名义明目张胆地进苇子地,把课好的苇叶埋在草底下,然后偷偷地晾干出售。

高粱吐穗的时候,芦苇也就开始从顶部抽出花穗来,乡亲们都管芦苇出穗叫“挑旗旗”。在家乡方言中,两字叠用是形容其小。这时候的芦苇叶子也开始变黄,等风吹芦花乱如雪的时候,苇叶儿就完全成了一种亮晶晶的黄色。微风吹来,白花花的芦花在金灿灿的黄色芦苇顶上翻卷,真如滚滚黄河上滔滔的浪花。这时不管你是不是文人雅士,只要你看着这连绵不绝的苇浪滚滚而下,你的心里都会有点感动,有点酸酸的,楚楚的。后来读书,在《秦风》里发现了一首名为《蒹葭》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依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依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细味那中间的竟趣,很有点站在苇子地边的感觉。一查蒹葭,才知就是苇子: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于是我就想多找几首有关苇子的诗,可翻来翻去,只找到了两三首,有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戴复古的《江村晚眺》:“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汪崇亮的《青溪主客歌》:“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诗固然是好诗,芦苇却处在了陪衬地位,令我有点不足,可也没有办法。

秋收秋种结束之后,乡亲们就开始准备收割芦苇。当它成片地生长在地里的时候,你看它也就五六尺高;可当收割的时候,你才发现地当中的芦苇足有五六米高!那高高的芦苇很像是一根根竹子,它的价值也能和竹子相媲美:四五月的叶子可以包粽子,成熟以后的杆可以编芦席,次一点的可以打苇萡。苇萡是盖房用的,在中国式的建筑中,几乎离不开它。就是它落下的叶子,也是烧火的好原料。那时候柴草缺,大人们割苇子的时候,孩子们就背上背篓拿上竹扒子去搂苇叶。

搂苇叶的活儿可以一直坚持到春节前后,我也想不到这块地里哪儿来那么多的苇叶儿,只要你在冻得硬硬的芦苇地里使劲划拉,总会有苇叶儿堆起来。也不管地里有多少人在搂,苇叶儿似乎总也搂不完。也多亏了这搂不完的苇叶,才使得我的乡亲们没有了烧柴之忧。

过了些年,我到城里去上学,以后又为工作而离开了家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到过那魂牵梦绕的苇子地里去过。后来,听说因为雨水减少,苇子地里已经不再那么湿了。再后来,不知是谁下了个命令,那绵延十几里的苇子一下子被开垦成了土地,种上了庄稼。直到这时候,我才下定决心去看了一次苇子地,可惜那儿已经麦浪滚滚,引不起我一点儿兴趣了。我为我的孩子惋惜!在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中,将永远地逝去芦苇林这块最有特色的地盘。

【作者简介】 

鲁 旭 | 陕西凤翔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凤翔县作协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风流街》、《下乡纪事》等小说作品,《二娃审案》等戏剧作品,《凤翔民俗》(上下卷)等。


【精华推荐】

快乐的艰难岁月

怀念湿地

我和于嘉一起跑了成都双遗马拉松

爷说,南山的南边是四川

乡愁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泡馍

闲话凤翔西乡人

一座山与两代人的缘

蓝天绿水,桃红李白,走进活色生香的春天

迎接久违的“水桃花”

这个春天,一不小心就撞上了“桃花运”

二月二,忆起儿时爆米花!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END·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感谢您抽出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